3D打印这一新兴产业给陕西渭南高新区升级带来一个新机遇。
“渭南高新区发展3D打印产业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集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产业化发展为一体,着力构建3D打印全产业链创新服务体系,加速推进3D打印产业化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3D打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蔡军说。
陕西发展3D打印产业有强大的人才优势。渭南高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团队、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教授团队联合共建渭南3D打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他们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拟组建10个以上的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建设国家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渭南分中心,组建创新创意设计与检测中心、3D打印中心、快速模具中心、3D打印创新创意设计体验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成果转化与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他们紧抓孵化基地建设。他们以高新区3D打印产业孵化园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3D打印产业起步区,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搭建技术咨询、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他们支持企业在系统集成、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渭南高新区还着力创新发展投融资体系建设。他们申报设立增材制造(3D打印)创业投资基金,并注册成立渭南中时鼎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增材制造(3D打印)创业投资基金已经通过专家答辩。他们成立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投融资机构,重点协调银行、基金和风投公司,为装备生产、软件开发、材料制备及应用行业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3D打印技术正在全球掀起产业浪潮。未来市场规模还将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在具体应用上,受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规模化应用尚存在较大困难,业内专家认为短期内将在推动产业升级上提供较大助力。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那是传统制造业。现在3D打印技术出现,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也在转型。这种新兴技术,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对现有制造业的挑战,从国家层面上进行设计,并采用适当策略抢得发展先机。增材制造、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不断推动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型。目前,中国的3D打印产业正蓬勃发展。技术方面,目前,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相继研发出多种系列的3D打印机,部分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D打印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但是短期内难以颠覆整个传统制造业模式。理由有三个:一是3D打印只是新的精密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相比于机器大生产,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平行关系;二是3D打印原材料种类有限,决定了绝大多数产品打印不出来;三是个性化打印成本极高,只有规模化才能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