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今年提出了“研发+制造+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式,成立创新工场,把3D打印业务作为未来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刚刚退休的董事长傅成玉希望以“3D打印、车联网、汽车金融”这些新兴产业推动石油行业的创新。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南加州大学2015全球会议上,傅成玉和笔者聊了对3D打印等新行业的思考。
“当我们对未来5年的路做了个思考,会发现中石化不是简单的企业,而是一个完整的行业,国有企业是代表国家发展战略的,所以3D打印这些新技术,都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傅成玉说,中石化传统流传下来的经验,成了发展阻力,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如果要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就必须要去找一些有价值增量的项目。
为什么要寻找有价值增量的项目?
首先,在过去中国工业化过程里,有一些技术得到了发展,但这不是效率最高的技术,所以都应该被换掉。因为过去是计划管理,导致人浮于事的现象很普遍,傅成玉举例,他早年管理的中海油集团,在惠州建一个新工厂,1200万吨/年的产量,只需要800名员工,而老厂800万吨/年的产量,需要2万名员工,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养人不养企业”现象。
其次,中石化的产业基础是制造产品,在基础之上是对产品的服务,包括研发、销售等方面,傅成玉认为在制造上的期望价值要缩小,而研发和服务是有附加值的,比如航空设备,生产制造赚的都是小钱,最赚钱的是服务,如何安装、维修,这些服务是一辈子有附加值的,过去国有企业的思路是卖产品,而附加值最大的是卖解决方案。
3D打印和中石化有什么关系?
3D打印技术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以及新材料等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一项数字化制造技术,采用“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原理将设计模型转化为三维实体,可以使产品设计、制造的周期大大缩短,开发成本大大降低。
目前工程塑料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3D打印材料,石化行业由于兼具3D打印供需方的角色,是推动3D打印业发展的主要支柱。石油化工行业既能生产合成树脂、塑料等3D打印所需要的原材料,同时石油机械、化工装备的制造与修复也是3D打印的应用行业之一。傅成玉说,
中石化生产的原材料是3D打印的材料,将来3D打印发展最难攻克的不是技术,而是材料,比如打印一个3D心脏,关键在于判断这个心脏和人体是否匹配,心脏需要的材质是石化企业可以生产的,这些材料有些需要金属,有些是化工和金属相结合的,这些新技术才是有想象力的。
目前哪些石化公司进入了3D打印领域?
ExOne的3D打印产品于2012年应用在能源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3%;
通用电气公司用3D打印技术生产燃气涡轮机的零部件——金属燃油喷嘴;
国石油服务企业哈利伯顿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石油钻探所需的零部件;
美国BlueFire设备公司尝试将3D打印技术用于PDC钻头的制造;杜邦公司推出商业化树脂Somos系列用于3D打印;
巴斯夫开始全面介入3D打印行业,成立了全球3D打印研发部门,目前与湖南华曙高科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联合开发世界上最新型SLS打印设备及材料,并计划在中国建立3D打印材料制造基地;
韩国LG公司与世界第二大3D打印公司Stratasys协商供应高附加合成树脂ABS。
此外,车联网、汽车金融都是增值项目,傅成玉介绍:目前中石化有8000万会员,这些聚集在平台的用户,需要买车,可以付现金或者分期付款,用户在平台上消费的行为,最终都可以折合成点数,在平台进行再消费,用户甚至买油可以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