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至1989年的五年时间里,3D打印最核心的4个专利技术SLA、SLS、FDM、3DP 相继问世,专利技术数量较1984年以前大幅增加,行业由此步入了初始发展期。3D Systems、Stratasys、EOS等企业成立,开启了3D打印商业化时代。同一时期的中国,以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开始研究3D打印,并研制出少量快速成型的样机。这些最早接触3D打印的高校研究力量形成了如今国内3D打印的“五大流派”。
1986年,许小曙博士远赴美国求学,先后加入美国海军焊接研究所和全球最大的3D打印公司3D Systems,担任技术总监,领衔研发了对制造业有革命性影响的SLS技术。
1988年,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在美国UCLA访问期间首次接触3D打印,回国后开始专攻3D打印,他带领的团队在快速成形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1992年,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期间发现3D打印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随后卢秉恒团队在国内开拓光固化快速成形制造系统研究,开发出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设备。
1995年,西北工业大学大黄卫东团队开始金属3D打印研究。黄卫东教授在中国首先提出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的技术构思,授权首批专利,出版国内本领域唯一专著《激光立体成形》。
1997年,卢秉恒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光固化快速成型机
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团队开始了“粉末材料快速成形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团队建立了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的成套学术体系与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主持的“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